小麦的穗有多大?每穗有多少小穗?有多少小花?能成多少粒?
小麦的穗子,你瞅瞅,能长多大,那得看是啥品种,种的地儿咋样,还有咋管这庄稼。有的品种穗子能长得贼长,超过2 0厘米,可地里见得少,一般就当个宝贝疙瘩,留着杂交育种用。
常见的那些大穗品种,穗子也能有1 0厘米以上,一般品种呢,7 到8 厘米就不错了。
麦穗上的那些小点点,就是叫小穗,也叫码。
大穗品种一个麦穗上能有2 0个以上,中等的1 6 到1 8 个。
你要是给麦子喂得好,地也种得匀,那小穗子结实就多;反之,没吃饱的,小穗子就爱瞎长,不结实。
麦穗子中间的小穗子,多数都能结出粮食来,可头尾的有时候就长不好,成瞎码了。
为啥?要么是发育不均,要么是条件不够。
具体说,中间的小穗子发育最早,然后是上中下,最后才是头尾的,早发育的容易结实,晚的容易掉链子。
主茎的穗子,瞎码少;分蘖的穗子,瞎码多。
晚出生的分蘖,成穗后瞎码更多。
主茎穗子的小穗子总数和能结实的都多,分蘖的就少。
通常,一个小穗子能长出6 到8 朵小花。
你拿显微镜看,主茎穗子的时候,可能超过1 7 0朵小花呢,一般麦穗也都有1 00朵以上。
可到了后来,好多小花都退化了,最后能长成粮食的,也就3 0到4 0朵。
一个小穗子,底下的花发育最早,结实率高;上边的花发育晚,容易退化。
一般一个麦穗能结2 到4 粒,中间的有时候能结4 粒(叫沟4 ),其他的都是2 粒(沟2 ),头尾的有时候就1 粒,甚至没粒。
要想让麦穗结更多粒,得好好种。
苗要壮,早发,地里麦子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拔节的时候多施肥浇水,让小花发育好,结实率高,粒数就多。
还有就是让每棵麦子都长得好,分蘖也齐,少长点分蘖,整体的平均粒数就高了。
小花退化,那是植物老祖宗传下来的本事,适应环境。
不过,你好好伺候它,施肥浇水,能促进小花发育,减少瞎码,最后粒数就多了。
小麦花序轴上每节有几个小穗
小麦的穗部构造属于复穗状花序,不同品种间穗子的形态、尺寸以及密度都各有差异。穗子的形状五花八门,有纺锤形、长方形、圆锥形(塔形)、棍棒形、椭圆形和带分枝的等。
穗子由多个节片构成,每个节片上长着一个小穗,每个小穗里包含一个小穗轴、两片护颖和2 到9 朵花。
每朵发育正常的小麦花,都配备有1 个外稃(颖)、1 个内稃(颖)、3 个雄蕊和1 个雌蕊,花底部还藏着2 个鳞片。
护颖的形态是区分品种的一个关键点,它们的形状各异,包括长圆形、椭圆形、卵形、长方形和圆形等。
护颖表面还有颖脊、颖肩和颖嘴这些细节特征,它们同样对于品种的识别至关重要。
不同品种的颖脊差异通常不明显,但颖肩的形状多种多样,比如无肩、斜肩、方肩和丘肩等。
至于颖嘴,其形状可以分为钝形、锐形和鸟嘴形。
外稃的顶端有时候会延伸成芒,芒的类型非常丰富,有长芒、短芒、顶芒、无芒、长曲芒、短曲芒、勾曲芒和全无芒等。
有些品种的壳(即护颖和外稃)上会长毛,大多数品种的壳色是白色或红色,不过也有其他颜色或花纹的品种。
芒的形状、壳色和粒色是区分小麦变种的主要依据;壳上的毛、拳曲芒和穗密度也是判定变种的参考标准。
多小穗是小麦的一个关键丰产特征,像Noa、1 0-1 、分枝1 号等种质资源就具有这一特性。
图3 -5 详细展示了小麦的花部构造,涵盖了花丝、花药、外稃、鳞片、子房、内稃和柱头等部分。
图3 -6 到图3 -8 分别呈现了小麦护颖、颖肩和颖嘴的形状。
图3 -9 则描绘了小麦籽粒的形态,这些宝贵的图像资料都源自《中国小麦品种志》和其他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