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这篇课文是谁写的,讲述了草原怎样的景
老舍所著的《草原》一文,生动展现了草原的壮丽景色、蒙古族同胞盛情款待远客的场景、主客联欢畅饮的温馨场面以及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时间为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初次踏足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呈现了草原的秀美风光,更突出了蒙古族人民好客的传统美德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草原》这篇佳作已被多版本教材选用,包括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以及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作者老舍,本名舒庆春,笔名有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他的“舍”字取自其姓氏“舒”,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剧本《茶馆》等。
老舍被誉为文艺界的“劳动模范”,其忘我的工作精神令人敬佩。
然而,1 9 6 6 年,他在文化大革命的残酷迫害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令人扼腕叹息。
《草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文章生动描绘了老舍先生初次踏足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草原壮丽风光的由衷赞叹,也有与蒙古族同胞亲切交往的温暖记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开头部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草原的无限魅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惊叹;中间部分,详细记叙了蒙古族人民盛情款待客人的感人场景,体现了民族间的淳朴情谊;结尾部分,描绘了离别之际依依不舍的情景,饱含着对草原的眷恋之情。
补充信息:《草原》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不仅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还在学生中广为传诵。
文章通过草原风光、迎接客人、民族联欢等画面,全面展现了内蒙古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
最后,老舍先生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句,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大义完美融合,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期盼。
关于作者:老舍先生(1 8 9 9 -1 9 6 6 ),原名舒庆春,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经典作品,以及著名剧本《茶馆》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草原》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哪些情况?
1 .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呢?2 . 它是怎么被写出来的?老舍,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兼诗人,创作了这篇叫做《草原》的散文。这篇文章被选入了人教版的老课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以及教育部最新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文章中,老舍生动地描绘了三幅画面:辽阔的草原风光、热烈欢迎客人的场景,以及主客欢聚一堂的欢乐景象。
在文章的结尾,老舍引用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蒙汉两族深厚情谊的赞颂。
补充资料:原文节选部分描述了作者亲眼所见所感的草原美景。
那里的天空格外迷人,空气清新,天空晴朗,让人忍不住想放声歌唱,表达内心的喜悦。
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间,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铺满了绿色的小丘,无论是平地还是小丘都充满了生机。
羊群在草原上自由地奔跑,就像给绿色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小丘的线条柔和流畅,仿佛是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到处都是翠绿的色彩,轻轻流淌,仿佛融入云彩之中。
这样的美景既让人惊叹,又让人感到舒适,既想长时间地站在那里观看,又想坐下低吟一首赞美这奇妙的小诗。
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骏马和大牛也会静静地站立,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穷乐趣。
作者一行人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行驶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而这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依然是草原。
在草原上行车非常自由,只要方向正确,怎么走都可以。
刚进入草原时,四周非常安静,除了偶尔飞过的小鸟,几乎看不到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的旅程,远远地看到了一条蜿蜒的、像玻璃一样清澈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