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蘖生长规律
水稻的主干靠近底部的地方分布着好些个挨得很近的茎节,这些节点就叫分蘖节。每个节点会冒出一片叶子,叶子的后面藏着个分蘖芽,这芽儿日后能长成新的枝条。
我们管这些能长出枝条的叶子位置叫蘖位。
直接从主茎上冒出来的枝条叫一次分蘖,再从一次分蘖上冒出来的叫二次分蘖,依此类推,还有三次、四次分蘖什么的。
这些枝条都是在主茎的节点上,从下往上依次冒出来的。
一般而言,分蘖枝条和它母亲茎秆之间,叶片数量总是差三片。
简单说,长到几片叶子了,就能对应上几片分蘖出现了。
在分蘖要来之前的三片叶子生长阶段,大概每三天能冒出一片新叶子。
到了分蘖的时候,叶片生长就快了,变成每五天长一片。
等到了拔节之后,叶片生长周期又得拉长到七到九天。
得提醒一下,虽然每片叶子的大小长短都不一样,但它们对于水稻长大可是缺一不可的。
水稻分蘖期如何诊断?
(1 )在分蘖阶段,植株的形态诊断通常表现为营养生长期每4 至5 天长出一片新叶,而生殖生长期则是每5 至7 天长出一叶。以1 1 片叶的品种为例,所有叶片全部长出的最迟时间点分别为:6 月5 日长出4 叶、6 月1 0日长出5 叶、6 月1 5 日长出6 叶、6 月2 0日长出7 叶,这些时间点标志着达到有效分蘖的临界叶位。
在分蘖期,叶片自下而上依次增长,叶面积指数在分蘖期大约为2 .0,盛期则在3 .0至3 .5 之间,高峰期则介于3 .5 至4 .0。
叶色从返青后的浅绿逐渐变深,功能叶的绿色通常比叶鞘更深,叶片保持弯曲而不过垂,叶耳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分蘖部位张开,角度扩大,形成扇形分布。
在无效分蘖期至分蘖末期,叶色从青绿变为浅绿,叶片逐渐直立,根系发达,根色白且有根毛,根颈部位呈黄色,无黑色根须。
(2 )水稻返青期的判断受秧苗质量、移栽技术、环境因素等多重影响。
水稻移栽后,当晴天中午至少有5 0%的植株叶片完全展开,或者在清晨观察到叶尖滴水,或者植株长出新根时,即可视为返青。
(3 )对于有效分蘖的判断,通常在达到有效分蘖临界叶位(对于1 1 叶品种是第7 叶,1 2 叶品种是第8 叶)之前形成的分蘖被视为有效。
当主茎开始拔节时,如果分蘖叶的生长速度与主茎保持一致,则认为是有效的;如果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则为无效。
具有4 片绿叶的分蘖视为有效,3 片绿叶的可争取,2 片绿叶的则被认为是无效。
具有较多自生根系的分蘖为有效,缺乏自生根系的为无效。
在拔节后一周,如果分蘖茎的高度达到最高茎高的2 /3 ,则视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水稻分蘖期多长时间
水稻的分蘖阶段通常历时约3 0天。此阶段标志着植株从叶腋处萌发新芽,芽长介于1 至2 厘米。
当田间超过一半的植株出现分蘖时,即进入全田分蘖期。
分蘖对于小麦、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至关重要,分蘖期则是调控分蘖数量、构建合理植株结构和促进根系增长的关键时期。
此阶段早期形成的分蘖通常能开花结果,称之为有效分蘖;而后期形成的分蘖可能无法开花或结果,称为无效分蘖。
有效分蘖的多少直接影响每亩的穗数。
分蘖的特点是,早期分蘖在适宜条件下能开花结果,即有效分蘖;而晚期分蘖因生长周期短,通常不能开花结果,即无效分蘖。
有效分蘖的数量与每亩穗数紧密相关。
在理想条件下,分蘖的数量可非常庞大,理论上几乎无限。
研究显示,一粒小麦种子可培养出数百个分蘖,并产生百多个麦穗。
水稻等作物分蘖发生的部位称为分蘖节,分蘖节的位置与分蘖结果率紧密相关。
分蘖节较低的植株,分蘖较早,生长期较长,更易形成穗;而分蘖节较高的植株,分蘖较晚,生长期较短,往往无法形成穗,成为无效分蘖。
无效分蘖会消耗养分,降低产量。
在水稻种植中,并非分蘖越多越好。
资料显示,一株直播水稻可产生1 2 0至1 3 0个分蘖,但并非所有分蘖都能结果,过多分蘖会变成无效分蘖。
要增加有效分蘖,需争取早期和低位分蘖。
种植过程中,从育苗阶段起就应采取措施,如稀播以促进秧苗生长,确保每株秧苗形成两个蘖苗,从而提高第二节位分蘖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分蘖期、百度百科-分蘖、百度百科-有效分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