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北耕作制度与农作物差别明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 . 中国北方的水稻种植以粳稻为主,而南方则更偏爱水稻。北方粳稻的生长期相对较长,而南方则倾向于选择生长期较短的品种。
比如,东北产的水稻在口感和质量上常常被认为优于南方的水稻。
2 . 南方的水稻种植常受到卷叶虫、稻虱、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等多种病虫害的威胁,需要频繁施药,这导致药费居高不下。
相比之下,北方的水稻虫害问题较少,通常只需使用高氯毒死虫等药物进行管理。
3 . 北方的水稻在病害方面相对较为严重,尤其是稻瘟病的问题较为突出,每次施药都需要进行预防措施。
此外,北方水稻种植区的阔叶草问题也比较严重,这导致了南北在耕作方法和除草剂使用上的不同。
4 . 秦岭山脉虽然不及珠穆朗玛峰高,但它对气流的运行有着显著的阻挡作用。
夏季时,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深入西北地区,使得北方气候较为干燥。
而冬季,寒流南下时,中韩盆地和四川盆地受冷空气影响较小。
5 . 秦岭-淮河一线被视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它区分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模式、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
实际上,这是一条气候分界线,北方属于温带气候,而南方则属于亚热带气候。
6 . 南北分界线也带来了在污染自我净化方面的差异。
北方由于雨水较少,空气的自我净化能力较弱,而南方由于降水丰富,空气自我净化能力较强,因此雾霾现象在南方相对较少。
7 . 秦岭南北的地形地貌存在明显差异。
秦岭以北是黄土高原,以南则是森林和盆地。
这种地形差异导致了农作物种类的显著不同,北方主要以小麦和杂粮为主,而南方则种植水稻、甘蔗、茶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
8 . 常言道“北麦南稻,南船北马”,这正是南北差异的生动体现。
例如,橘子在南方生长状况更佳,而在淮北则品质欠佳。
淮河因此成为了南北农作物差异的分界线。
东北水稻生长周期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东北,水稻种植通常仅限一年一次,其生长周期介于1 1 0至1 8 0天。种植活动通常在4 月2 5 日至5 月2 5 日间进行,而成熟期则分布在7 月2 0日至8 月1 5 日之间,收获多在1 0月上旬。
以下是东北水稻的生长周期概览:
1 . 东北地区主要种植早熟早粳稻,每年仅种植一季,生长期较长,约为1 1 0至1 8 0天,期间平均气温保持在1 8 至2 3 摄氏度。
得益于充足的积温和日照,东北大米品质上乘。
2 . 水稻种植从南至北依次推进,播种期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于5 至6 摄氏度的4 月2 5 日至5 月2 5 日,成熟期为7 月2 0日至8 月1 5 日,收获期通常在1 0月上旬。
南部地区以中晚熟为主,北部则以特早熟为多。
3 . 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平原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总面积约为5 000万亩。
为了实现东北水稻的可持续发展,以下策略值得关注:
1 . 东北三省的种植面积扩展空间有限,黑龙江省虽具备一定潜力,但开发新耕地时应确保生态平衡,避免非法占用湿地。
2 . 鉴于灌溉资源稀缺,灌溉时应控制用水量,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并推广低需水品种。
3 . 由于地区温度偏低,种植时需防范冻害,推广抗寒品种,并注意稻瘟病防治。
4 . 加强早熟超级稻和超级杂交稻的培育工作,降低种子成本,提升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