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怎么培育出来的
杂交水稻的培育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农业技术活,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让水稻的产量蹭蹭往上涨,还实实在在地为全世界的粮食安全立了大功。下面咱们就来聊聊杂交水稻是怎么培育出来的:1 .核心原理:杂交水稻就是靠着“混血儿更壮”的原理来选育的。
简单说,就是杂合体在某些性状上比它的爹妈强,比如把不同系列、不同品种甚至不同种属的水稻混着种,结果长出来的第一代杂交水稻往往比亲本长得更快、代谢更旺,抗病、抗虫、抗逆、成活能力都更胜一筹。
2 .技术路子:-两系法和三系法一起上:两系法就是用那些受光照和温度影响会变性的水稻来跟别的品种杂交,这样就不需要那个“不变性”的保持系了,选配组合更灵活,效率也高。
三系法就是用两个“不育”和“能恢复”的水稻杂交,生出第一代杂交水稻。
这俩方法各有千秋,一起用效果更好。
-形态改良和利用亚种间优势: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造出那些“树冠茂盛、穗子矮小、重心稳、能多结籽、抗倒伏”的优质杂交水稻。
-混着籼和粳的亲本:利用亚种间的优势,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用上生物技术:借助远缘杂交,让水稻的遗传特性更完美。
-配套高产栽培技术:针对那些超级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怎么种才能高产稳产。
3 .实际应用:-杂交水稻的成功让水稻产量大幅提升,为解决全球吃饭问题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在中国,杂交水稻种得那叫一个广,成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法宝。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也让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得到了提升。
总而言之,杂交水稻的培育是个需要多学科合作、多环节配合的复杂活儿,科研人员得不断探索和创新。
只要咱们持续努力,杂交水稻技术一定会越来越好,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杂交水稻的历史时期是?
袁隆平,这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出生于1 9 3 0年9 月7 日。关于中国的杂交水稻,你了解它的诞生过程吗?在2 0世纪6 0年代,全球范围内发生了“绿色革命”,美国育种家诺曼·博洛格通过杂交小麦,培育出多个抗锈病、矮秆的新品种。
与此同时,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水稻育种家们也成功育成了高产的半矮秆新品种IR8 这些成就标志着人类对作物改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在中国,绿色革命也在悄然进行。
1 9 6 6 年,袁隆平发表了一篇关于水稻雄性不孕性的文章,引起了国家科委的重视。
随后,一个由袁隆平、尹华奇和李必湖组成的研究小组应运而生,专注于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
这标志着中国绿色革命的正式开始。
1 9 7 0年1 0月,李必湖在海南岛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并将这一发现告知了正在北京的袁隆平。
袁隆平随即赶往三亚,确认了这株野生稻的价值,并将其命名为“野败”。
这株野生稻成为了后来“三系法”杂交水稻中不育系的开山鼻祖。
1 9 7 0年冬,袁隆平等人带着“野败”回到湖南,江西省萍乡市农业局的颜龙安也前来学习杂交水稻技术,并将“野败”带回江西。
在1 9 7 2 年冬,他们成功地将“野败”的雄性不育性状转移到栽培稻“二九矮1 号”上,培育出了“二九矮1 号”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袁隆平及其团队在1 9 7 3 年秋季又培育出了“二九南1 号”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为了实现杂交水稻的产业化,还需要找到“恢复系”。
全国各地的水稻科研人员为此四处奔波。
广西农学院的教师张先程在1 9 7 3 年,于东南亚的水稻品种中找到了符合要求的“恢复系”。
这一发现不仅提高了“不育系”的结实率,还使得杂交种子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
1 9 7 5 年冬,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杂交稻的试种规模,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
湖南等地出现了大规模的杂交稻种植场景。
至1 9 7 6 年,全国多点示范的杂交稻面积已达5 6 00多亩,而到了1 9 8 8 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的面积达到了1 2 .5 6 亿亩,累计增产水稻超过1 000亿千克。
1 9 8 7 年,仅杂交水稻就增收了1 5 0亿千克的粮食,这一成就相当于当时辽宁省一年的粮食产量。
1 9 8 1 年6 月6 日,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在人民大会堂授予袁隆平、颜龙安、张先程、李必湖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以表彰他们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卓越贡献。